为响应学校学术抗疫号召,丰富校园师生学术生活,探索科学研究前沿核心技术,4月14日-15日,我院首次举办了线上系列学术讲座。本次系列学术报告由厦门大学屈小波教授、广东工业大学方毅教授、福州大学张海忠教授主讲,电子信息工程系副主任陈平平教授主持,我院各年级研究生和相关专业本科生参加。

屈小波教授作题为“磁共振智能云脑成像”的学术报告。屈教授从磁共振研究背景入手,分析了智能云脑成像机制和多种类数据训练,介绍了智能云脑成像最新技术进展和AI快速成像面临的技术挑战,并对未来该技术改进提出展望。在快速磁共振成像的大行业背景之下,新技术开发从科研到产业再到临床的过程面临重重挑战,特别是在疫情之下,研发与生产的整体时间延长。报告中,屈教授通过一系列图表、演化模型以及解析模型向同学们详细展示了“智能云脑成像”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最新的进展,通过驱动AI快速成像、元学习稀疏网络等实现更好更快的成像效果,并服务于医学临床研究。

方毅教授作题为“非规则CSK映射下基于原模图LDPC码的BICM-ID VLC系统”的学术报告。报告中,方教授介绍了Protograph Codes和BICM-ID VLC系统的背景,对于可见光通信应用场景,设计并分析了一种基于原模图编码和颜色键控(color shift key, CSK)调制下的BICM-ID框架,提出了一种非规则CSK映射来优化CSK辅助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误比特性能。在此基础上,利用改进的原模图外部信息传输(PEXIT)算法,构造了两种性能优于传统原模图码的不打孔M1原模图码和打孔M2原模图码,与此同时,方教授用详实的图表对比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优化性能差异。

张海忠教授作题为“集成电路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浅谈”的学术报告。“集成电路”是当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,张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概念。他指出,集成电路发展已进入FinFET立体结构的新器件后摩尔时代,同时面临着尺寸瓶颈、集成度瓶颈、功耗瓶颈和算力瓶颈等四大挑战,要求开发新材料、新器件物理原理、新器件结构、新3D芯片集成手段。传统的冯·诺依曼计算架构体系面临严重的“内存墙”问题,以及由此引起的功耗和算力瓶颈问题,亟需开发新型的“存算一体”新架构。神经形态计算通过模仿生物大脑的过程并以适度的功耗进行计算,为集成电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运行环境以及更低的能耗。
此次“云端系列讲座”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突破疫情重重阻碍,通过线上交流形式,为全院师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学术盛宴,进一步增强了学院学子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。